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视点 > 正文

哈药牌钙铁锌口服液(哈药)

哈药牌钙铁锌口服液(哈药)

本文目录一览: 1、哈药集团的业界地位 2、哈药集团是国企私企?...

本文目录一览:

哈药集团的业界地位

在国家商务部公布的2005-2006年度中国最大的500家外商投资企业名单中,哈药集团名列第88名,2006年荣膺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之首,2007年度荣获“中国最受尊敬企业”,2008年第四次蝉联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之首;哈药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全球华商医药百强冠军;哈药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哈药集团三精制药有限公司高居2006最佳成长性上市公司50强医药类公司首位,2007年入选上证公司治理板块样板股。哈药集团在全国30余个主要城市区建立了130多个销售办事处,并拥有1250余家零售连锁药房,形成覆盖广、功能强的营销网络。 部分产品打入欧洲、亚洲、非洲、中北美洲市场,年出口创汇20000万美元以上。

2008年,哈药集团走出了别样的发展轨迹,可谓“映日荷花别样红”,向行业、向股东、向社会、向员工呈现了一份漂亮的业绩单:全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27.4亿元人民币,10年复合平均递增15.2%,1997年~2007年利润10年复合平均递增18.75%,利润和销售收入指标均在全国医药工业企业前列。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集团公司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16%;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91%;利润同比增长15.05%,其中营业收入增幅高于全国排名前25位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增幅6个百分点,利润增幅领先4个百分点。自1989年哈药集团成立以来,集团综合经济效益连续20年蝉联黑龙江省医药企业之首;自2005年起,利润指标和品牌价值在全国4738家制药企业中连续五年位居首位。2009年“哈药”品牌评估价值高达15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值6.7亿元,跻身亚洲品牌500强行列;集团经济总量、运行质量和竞争能力稳步提高,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处事没从俗流走,立身敢与古人争”,凭借自主创新的优势,哈药集团距离“创新型世界级新哈药”的宏伟战略目标越来越近。

哈药集团是国企私企?

哈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药集团”)为中外合资企业。国有股占45%,中信资本冰岛投资有限公司和华平冰岛投资有限公司各持股。

哈药股份是怎么了?怎么一路下跌

原因有以下几点。

⒈长期以来,哈药集团的营销完全依靠巨额的广告宣传拉动,营销人员仅仅是等着分销商上门拿货,毫无渠道管理意识。张懿宸曾去药店调研,发现哈药集团的药永远方摆在货架最不显眼的地方,因为营销人员根本没有渠道概念,也根本没人管。为此,张懿宸重金聘请波士顿咨询公司为哈药设计解决方案。 但当咨询团队向哈药管理层讲解改进思路后,哈药的营销体制仍无起色。这一僵局持续到2011年。

⒉伴随着政策环境的变化以及抗生素滥用势头被遏制,哈药集团销售急转直下,张懿宸最终借势“逼迫”哈药实现营销转型。即使兵临城下,有关销售体制的转型仍持续了整整两年。究其原因在于利益。原来哈药产品好卖,营销人员均坐等药店上门求购,通过决定卖给谁或不卖给谁,就可从中渔利。

⒊同样头痛的还有现金管理。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财和各子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之前,哈药集团下属各子公司均各自为战,哈药六厂、哈药三精长期有大量资金闲置在账上,另一些分公司如中药二厂、中药三厂却要为扩大生产而拆借高息贷款,这一局面曾长期无法得到纠正。

拓展资料

即使当中信资本派出的财务总监试图扭转时,各部门仍极力阻挠,甚至连哈药管理层也认为此事牵动利益太多而无法推行。无奈之下,一向温和的张懿宸不得不亲自出面,向哈药管理层撂下“不干就翻脸”的狠话。

为了推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统一各子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力度,张懿宸曾严厉要求每天下午结算后将分公司账户上的资金强制划走,而非由分公司自主上缴,待富到第二天上班前,再将当天所需资金转回分公司账户。即使如此力推,平台的搭建仍耗费半年之久。

因为涉及利益众多,有时甚至连张懿宸亲自出马也无济于事。例如中信资本针对哈药集团采购系统及广告系统的整合至今仍未完成—同一时段,同样的广告时长,同一个电视台,不同分厂的采购价格仍很悬殊。 除了整合旧病难医的管理系统,国企的日常管理亦是顽疾。

哈药集团地处东北,每年都要采购数万吨的煤炭用于生产和取暖。在此过程中,大量的煤炭被盗运出厂,燃煤购置金额长期高居不下。中信资本曾希望用电子化采购平台打击此类问题。但平台上线后,购煤成本并没有得到股降低。疑窦丛生的张懿宸便派人前往购煤现场勘察。

调查发现,驶入厂区的运煤车在过磅之后,竟只卸下半车煤就铺好伪装布匆匆离去。偷盗里应外合,手法之高明甚至连摄像头都无济于事。哈药集团管理层曾为此报警,但警方赶到现场时,所有嫌疑人早已胜利逃走,警方也表示此案无法找到确凿证据。

哈药集团的历史沿革

哈药集团,辉煌篇章,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刚刚组建,到改革开放的号角在祖国神州大地吹响;从10多年前,冲出政府机关的围墙走企业化发展道路,到实现连续8年快速增长;从实施“调整、整顿、发展”的三大战略,到企业改制引进国际战略资本,哈药人,不仅在昨天,今天,也将在明天担负起振兴祖国医药的脊梁;从七大基地的形成,到“十一五”规划发展的蓝图和梦想;为保障人类的健康,哈药人与业界共享中国医药产业崛起的智慧和力量!

2009年2009年,对哈药集团来说是企业发展历史上面临形势最严峻、发展任务最艰巨、内部结构调整最集中的一年。综合评价2009年全集团的工作,主要可以概括三点: 第一、三项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2009年,全集团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91%;利润同比增长15.05%,利税同比增长15%,实现了连续第五年的高速发展。哈药集团在经济危机中赢得让业界同仁振聋发聩的辉煌业绩。  第二、生产经营管理亮点纷呈。一是大企业支撑能力明显提高。药总、三精、药六、医药公司四大支柱型企业,对集团整体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二是中药板块强强联合效应得到体现。中药公司的规模影响力以及产品信誉度显著提升。三是生物制药和生物疫苗产业迅速形成新的效益增长点。为集团业绩提升做出了新贡献。四是制度创新使管理跃上新台阶。强化“现金池”管理,有效统筹了资金使用;深化集中招标采购,进一步降低了运营管理成本。 第三、重点企业管理层调整效应显现。2009年,我们对三精、药六、中药公司、医药公司等企业的领导班子进行了重新调配。在一年当中进行如此大的调整,这在哈药集团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经过这样大范围的深度调整,使一些精彩的人物,晋位到精彩的岗位上,不仅使集团公司的组织架构更加合理、布局更加紧凑,企业执行力显著提升,同时也标志着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更趋成熟完善,管理方式更为先进科学、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

2008年 2008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在这一年里,哈药集团与国人一道共同经历了雪灾肆虐、汶川地震、股市大跌、奥运盛典、神七飞天、三聚氰胺毒奶粉、完达山刺五加污染、全球金融海啸等等对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的大事件。面对诸多悲喜交加重大事件和激烈竞争催逼下的“双重大考”,集团以变应变,使企业表现出强劲的生机和活力,在困境中创出了集团经济发展的新佳绩:

2007年 在我国医药经济告别严冬,稳步复苏,走出行业发展低谷的形势下,哈药集团上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市场机遇、不断扩大品牌竞争优势,集团的各项工作均取得可喜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集团公司2007年营业收入达111.06亿元,同比增长18.88%;利润10.36亿元,同比增长64.45%。各项主要指标均超额完成预算目标,集团经济总量、运行质量和竞争能力明显提高,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谱写出哈药集团发展史上的又一华彩乐章。 2007年哈药集团经济工作取得了最显著的成就:品牌价值首次突破130亿元大关,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10亿元大关,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4亿元大关,利润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外贸出口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净资产收益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实现较大增长,增长率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规模和质量明显提升,集团经营发展势头进一步趋好,各项指标均连续三年创历史最好水平。集团营业收入、利润指标继续保持国内同行业排头兵地位;经营规模实现历史性跨越,首次跻身世界制药50强行列。这些成就,标志着哈药集团综合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我们朝着全力打造“创新型世界级新哈药”目标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针对集团内部产业资源布局分散,集约化程度相对不高的问题,重点开展了集团公司发展布局研究,积极实施集团内部资源整合和资本运作,坚持把集团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协调发展上来。 通过对中药二厂、中药三厂营销业务流程合并重组,迅速增强了集团中药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圆满完成了哈药四厂从哈药股份到三精制药的资产转移,促进了上市公司做强做大。三精制药顺利入选“上证公司治理板块样板股”,并成为黑龙江省唯一一家入选的上市公司。一系列内部资源整合项目的实施,迅速提升了产业层次,初步形成了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效应。 借助哈药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的机遇,对集团各企业产品品牌进行有效聚集整合,采取培育自主品牌药、创立处方药企业品牌、建立国家行业品牌三种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的层次,形成产品品牌竞争格局中的优势地位。经权威部门评定,“哈药”品牌价值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医药行业第一位,评估价值已达到136.81亿元,两年内升值30亿元。哈药、三精、哈药六厂及世一堂等4个品牌的总评估价值已超过256亿元。“三精葡萄糖酸钙”、“新盖中盖”位居中国十大补钙品牌榜前列。哈药集团凭借在医药商务领域及诚信经营方面的卓越表现,先后荣获“中国AAA级信用企业”、“2007年度全国对外贸易信用AAA企业”荣誉称号,这标志着哈药集团获得了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筑牢了大企业诚信经营的国际信用基础。

2006年哈药集团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哈药集团这个刚刚组建的合资企业经受市场竞争考验的一年。在这令人难忘的365天里,哈药集团遇到了来自宏观政策调整及市场环境多变的各种严峻挑战,困难之巨,前所未有:宏观上,面对着失调、失衡、失序、失业、失续的“五失现象”;行业中,面对着药品降价、治理商业贿赂、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药品招标模式发生新变化等多项改革政策调整带来的阵痛难消等问题,又使本就困难重重的医药市场风声鹤唳,不堪重负,整个医药行业呈现增收不增利,盈利能力整体下滑,行业亏损面高达25.5%,亏损额同比增长28.5%,国内重点医药企业利润降幅均在13%以上的不利局面。 然而,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在这种“风刀霜剑严相逼,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艰险形势下,2万名哈药人卧薪尝胆,戮力同心,迎难而上,逆风飞扬,变竞争压力为发展动力,借助国际先进的“蓝海战略”理论,全面调整产品及营销结构,强化资本运作及成本管理,摆脱了“红海战略”中企业发展的“三高一低”现象,走上了一条产品良性循环、市场良性循环、资源与环境良性循环、经济效益良性循环、企业自身发展良性循环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之路。 2006年集团公司销售收入达100.03亿元,同比增长10.78%;实现利税14.1亿元,同比增长7.64%;实现利润6亿元,同比增长11.3%。上述成果的取得,不仅使集团圆满完成了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开篇之作,并且实现了经营规模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利润指标突破6亿元大关的新跨越,在集团乃至哈市医药经济发展史上留下了一道闪光的轨迹。 与此同时,哈药集团在国内医药行业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日渐凸显:2006年1~10月集团公司利润和销售收入指标分别在全国医药工业企业中排名第1位和第3位; 集团公司名列第88名。哈药股份被评为全球华商医药百强冠军;三精制药高居2006最佳成长性上市公司50强医药类公司首位……这标志着哈药集团已经成为中国医药行业经济效益“逆势上行”、快速增长的成功典范。·2005年 2005年6月,哈药集团增资扩股项目获得国务院国有资产委员会批准。7月,国家商务部批准哈药集团通过增资扩股,企业性质由国有独资公司变更为中外合资企业。

2004年 2004年12月,哈药集团与中信资本冰岛投资有限公司、华平冰岛投资集团、黑龙江辰能哈工大高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三家公司正式签署《重组增资协议》。三家公司以现金方式向哈药集团增资20.35亿元人民币,分别获得哈药集团22.5%、22.5%和10%的股份,成为哈药集团的新股东。原股东哈尔滨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持有45%的股权,继续保持其国有股第一大股东的地位。

2003年 2003年底,哈药股份与哈尔滨建筑材料工业(集团)公司正式签定了《股权转让协议》,并先后两次收购其持有的哈尔滨天鹅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简称“天鹅股份”)46.07%的股权,成功获得对天鹅股份的相对控股权,并通过资产置换的方式,将哈药股份所属的三精制药有限公司96%股权置入天鹅股份。2004年9月30日,经上海证券交易所批准,天鹅股份正式更名为三精制药。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