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延迟退休后,年轻人找工作是不是更难了? 2、...
延迟退休后,冲击是有限可控的,不会“挤压”年轻人的就业机会。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已连续8年下降,劳动参与率持续下降,人口老龄化进程仍在加剧,老年人口进一步增多,“一升一降”,未来可能会出现劳动力供给不足的情况。
此外,从劳动力需求角度,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新科技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更多新的就业岗位。
对此问题,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也表示,延迟退休会对机关事业单位等用人机制有一定影响,但其影响有限。
孙洁表示:劳动力市场内部存在分层分类结构,大龄劳动者与青年人就业岗位的替代性不强,青年人更愿意去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新兴服务业工作。
当然,延迟退休确实会对机关事业单位等体制内的用人机制有一定影响,在总的编制、职数、职级不变的情况下,短期内会减少新进人员规模,影响内部晋升,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但是由于人数少,其影响有限。
扩展资料
延迟退休后,养老金有利于个人:
有人关心,延迟退休后,养老保险交的时间长了,领的时间短了,个人利益该如何保障?对此,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表示,参保人员在劳动年龄段履行缴费义务,长缴多得、多缴多得,是有利于个人的。
金维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遵循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参保人员在劳动年龄段履行缴费义务,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累计满规定的缴费年限,即可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长缴多得、多缴多得。
目前我国养老金待遇计发有很强的激励机制,延迟退休,继续工作、持续缴费,将会增加参保人员退休后的基本养老金水平。此外,工作期延长了,会增加个人劳动期间的工资收入。总的看,是有利于个人的。
人社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表示小步调整,简单理解就是延迟退休改革不会“一步到位”,而是采取渐进式改革,用较小的幅度逐步实施到位,每年延迟几个月或每几个月延迟1个月,节奏总体平缓。
改革前期,临近退休的人,只会延迟1个月或几个月,对个人工作、生活的影响不会太大。对于年轻一些的劳动者,延长的幅度虽然大一些,但距离退休的时间较长,是10年、20年后的事情,那时候的社会环境、生活水平和人们的健康状况、心理状态等都会发生很多变化,个人也有比较多的时间来调整和适应。
弹性实施,也就是说延迟退休不会搞“一刀切”,不是规定每个人必须达到延迟后的法定退休年龄才能退休,而是要增加个人自主选择提前退休的空间。这也是延迟退休改革最大、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客观地讲,不论是从不同职业群体、不同岗位的就业稳定性和工作强度看,还是从个人身体状况、家庭需求和价值追求看,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产生的诉求各不相同。延迟退休改革,应该充分考虑这种多元化需求。在统一实施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沿革等情况,增加弹性因素,允许个人根据自身情况和条件,选择提前退休的具体时间,充分体现改革的灵活性和包容性。
扩展资料
延迟退休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金维刚表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主要是基于4个方面的考虑,即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由新中国成立初的40岁左右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其中与退休年龄直接相关的城镇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超过80岁。与之相对照的是,我国职工法定退休年龄1951年确定后,70年没有调整。因此,有必要根据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对退休年龄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两者能够科学匹配。
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达到18.1%,预计“十四五”时期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背景下,如果退休年龄不作调整,意味着工作的人越来越少,退休的人越来越多,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从受教育年限普遍增加看,新增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一半,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3.7年,开始工作的年龄不断推后。在退休年龄不变的情况下,平均工作年限缩短导致人力资源浪费、人力资本利用率降低,特别是在高校、科研机构等高学历人员集中的单位和行业,情况更为突出。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2012年起开始出现下降,年均减少在300万人以上,并且减少幅度在加大。如果延迟退休政策适时适度推进,开发利用好规模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力资源,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劳动参与率,改善资本和劳动力配置状况。
“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老龄化即将从轻度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这一历史性转变,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多方面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从更高层面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做到及早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十四五”规划纲要当中,有关延迟退休实施原则的表述备受关注。规划纲要里明确提出: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人社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接受新华社专访进行了权威解读。金维刚表示,”小步调整“,简单理解就是延迟退休改革不会”一步到位“,而是采取渐进式改革,用较小的幅度逐步实施到位,每年延迟几个月或每几个月延迟1个月。
比如,原本满50岁退休的女性,政策实施后,第一年,变成50岁1个月或几个月退休。不同年龄段的人,退休年龄不同。以此类推,经过若干年过渡期完成改革。延迟退休不会搞”一刀切“,不是规定每个人必须达到延迟后的法定退休年龄才能退休,而是要体现一定的弹性,增加个人自主选择提前退休的空间。
”分类推进“指的是不同群体、不同性别将继续保持退休年龄差异。采取适当的节奏,稳步推进,逐步到位。金维刚同时表示,延迟退休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一方面,过去一些与退休年龄相关的政策,要随着延迟退休进行相应调整;另一方面,延迟退休改革也会带来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及时跟进。
扩展资料
延迟退休十六字原则消解社会普遍焦虑
十六字原则的出台,更给社会公众确定性的心理预期,也更加有效的化解了社会各界对延迟退休的普遍焦虑。而且,人社部也给出了迄今最权威也最能触动且安慰公众心灵的答案。根据人社部相关专家的说法,延迟退休决然不是政策性的“一刀切”或者急于求成的“一步到位”。
而是严格按照十六字方针的原则,采取渐进式改革,用较小的幅度逐步实施到位,每年延迟几个月或每几个月延迟1个月,节奏总体平缓。
例如,原本满50岁退休的女性,政策实施后,第一年,变成50岁1个月或几个月退休。不同年龄段的人,退休年龄不同。以此类推,经过若干年过渡期完成改革。因而,改革前期,临近退休的人,只会延迟1个月或几个月,不会出现一下子晚退休几年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一定年龄工作时会退休,然后才能领取养老金。在过去,男性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退休年龄为55岁。金维刚说,“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法定退休年龄的推迟主要是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即平均预期寿命的增加,人口平均寿命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以及劳动力的结构。
金维刚认为,提倡分类意味着退休的延迟不是“步调一致”,而应与现行的退休政策平稳地融合在一起。延迟退休改革的实施将区分不同的群体,采取适当的节奏,稳步前进,并逐步落实到位。对于不同职业,地区和职位的现行政策差异,改革后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以确保政策调整前后的有序联系和平稳过渡。我国的平均预期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40岁左右增加到2019年的77.3岁,与退休年龄直接相关的城市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已超过80岁。相比之下,1951年确定了我国雇员的法定退休年龄后,已有70年没有调整过了。因此,有必要根据平均预期寿命的增加对退休年龄制度进行适当调整,以便使两者能够科学地匹配。
自2012年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一直在减少,年均减少300万人以上,而且减少的速度还在增加。如果及时适当地推迟退休政策,开发和利用老年人日益庞大的人力资源,劳动参与率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资本和劳力的分配将得到改善。退休年龄问题涉及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推迟退休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与此相关的支持和保障政策措施很多,需要统筹规划和促进。一方面,由于退休年龄的延迟,过去与退休年龄相关的一些政策需要作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延迟退休改革也将带来一些新的机遇,问题和挑战,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支持措施。
在“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由轻度向中度转变。这一历史性变化必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许多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从更高层次进行前瞻性思考,统筹规划和战略布局,以实现早期反应,科学反应和综合反应,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2日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这些原则分别指的是什么?接下来到底怎么改?记者专访了人社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
【小步调整——每年延迟几个月或每几个月延迟1个月】
金维刚:小步调整简单理解就是延迟退休改革不会“一步到位”,而是采取渐进式改革,用较小的幅度逐步实施到位,每年延迟几个月或每几个月延迟1个月,节奏总体平缓。
也就是说,政策实施后,退休年龄线会往后慢慢推。比如说,原本满50岁退休的女性,政策实施后,第一年,变成50岁1个月或几个月退休。不同年龄段的人,退休年龄不同。以此类推,经过若干年过渡期完成改革。
可以确定的是,改革前期,临近退休的人,只会延迟1个月或几个月,不会出现一下子晚退休几年的情况。
对年轻人来说,延长的退休年龄幅度会大一些,但未来有很长的过渡期和适应期。
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右二)在会上透露,人社部正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延迟退休具体的改革方案。新华社记者殷刚摄
【弹性实施——个人会有自主选择提前退休的空间】
金维刚:延迟退休不会搞“一刀切”,不是规定每个人必须达到延迟后的法定退休年龄才能退休,而是要体现一定的弹性,增加个人自主选择提前退休的空间。
这是延迟退休改革最大、最重要的特征。
客观地讲,不论是从不同职业群体、不同岗位的就业稳定性和工作强度看,还是从个人身体状况、家庭需求和价值追求看,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产生的诉求各不相同,有的人希望多工作,有的人希望早退休。
延迟退休改革,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多元化需求。在统一实施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沿革等情况,增加弹性因素,允许个人根据自身情况和条件,选择提前退休的具体时间,充分体现改革的灵活性和包容性。
【分类推进——不同群体、不同性别将继续保持退休年龄差异】
金维刚:延迟退休不是“齐步走”,而是要与现行退休政策平稳衔接。
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男职工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政策有所不同。实施延迟退休改革将区分不同群体,采取适当的节奏,稳步推进,逐步到位。
对于现有不同职业、地区、岗位存在的一些政策差异,改革后也会保持政策延续性,确保政策调整前后有序衔接,平稳过渡。
【统筹兼顾——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需协同推进】
金维刚:延迟退休不能“单兵突进”。延迟退休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与之相关的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非常多,需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一方面,过去一些与退休年龄相关的政策,要随着延迟退休进行相应调整;另一方面,延迟退休改革也会带来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及时跟进。
比如如何通过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大龄劳动者就业创业?如何更大力度对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帮助其再就业?如何进一步加大对大龄失业人员的保障力度,开发适合大龄劳动者的岗位?还有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等等。
只有统筹兼顾,配套措施到位,才能确保延迟退休改革平稳落地、顺利实施。(记者姜琳)
上一篇:空间异质性名词解释(空间异质性)
下一篇:利尔达科技(利尔达)
发表评论